陈雷强调: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十周年纪念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雷就《水土保持法》贯彻实施及“十五”水土保持工作作了汇报,系统总结了十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就,对“十五”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要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回顾总结十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时,陈雷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的十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十年。1992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第五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贯彻《水土保持法》。1993年国务院5号文件发出《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和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了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作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重要批示,国务院专门在陕北召开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极大地推动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又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加快。以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为重点的全国七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十年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8万平方公里。其主要特点:一是投入力度加大,建设步伐加快。十年来,中央共投入水土保持专项资金50亿元,地方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配套资金40亿元,吸引社会投资129亿元,群众投劳125亿工日。年综合治理面积由过去的2万~3万平方公里,提高到4万~5万平方公里,特别是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年均治理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二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西部为重点,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同时,兼顾中东部一些省区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各地都明确了治理重点,在全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810个县范围内,开展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有1万多条,推动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国各地建设了一大批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模式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示范样板,开展了“十百千”示范工程,有10个城市、138个县、1100条小流域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示范样板。
第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得到全面加强。一是基本建立健全了水土保持配套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二是加大了监督执法力度。三是加强了规范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通过监督执法,实施预防保护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累计查处违法案件6万多件,全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7万多项,其中水利部审批大型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20个,开发建设单位累计投入水土保持防治经费80多亿元。在一些地方扭转了过去“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状况,初步落实了“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
第三,水土保持改革不断深化。90年代以来,在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基础上,各地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探索改革措施,采取拍卖、租赁以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了“四荒”资源治理的步伐,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治理责任制。随着《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政策和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改革不断深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第四,水土保持科技事业有了新发展。在大力进行水土流失防治的同时,围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实用技术推广、高新技术应用等,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全国已鉴定验收的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共有3000多项,其中30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第五,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提高。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水土保持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日益深入人心。
陈雷指出,10年来,通过全面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归纳起来,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是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二是依法行政,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三是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陈雷强调,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水土保持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与水土流失区广大群众对我们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从最近完成的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来看,全国水土流失仍然面广量大,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西部地区特别是风蚀地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按现在的防治速度,全国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要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得到初步治理,因此,要充分认识防治水土流失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在谈到“十五”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任务与措施时,陈雷说,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的思路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以水土资源的节约?;ぁ⒑侠砜ⅰ⒖蒲Ю?、综合治理、优化配置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行政,强化监督,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充分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突出重点,抓好示范,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近期目标与任务是:根据划分确定的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三区”),分区防治,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提高综合防治水平。三江源区、内蒙古草原区、重要水源地库区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实施重点预防?;?,晋陕蒙接壤区、豫陕晋接壤区及西部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实施重点监督,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珠江上游南北盘江、京津周边风沙源、黑河、塔里木河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重点治理?!笆濉逼诩渫瓿勺酆现卫砻婊玻低蚱椒焦?,使进入大江大河的泥沙减少,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立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科技要有新的突破和进展,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经济做出新的贡献。为实现上述目标与任务,陈雷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上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当好政府的参谋,切实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地方行政领导任期内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向同级人大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水土保持工作的制度。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按照法律规定制定好当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和发动广大群众坚持不懈地治理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第二,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法》的执法力度,在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三同时”制度的落实,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强对重点工程治理成果的管护,建立管理责任制,把治理成果管护和封育?;で募喽焦芾砟扇爰喽街捶ㄈ粘9ぷ?。加强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继续加强同交通、铁路、电力、城建、环保等有关部门的协作,落实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做到开发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同步。要在各级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把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三,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一要抓好以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为重点的七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同时加强环京津地区风沙源的治理,在塔里木河、黑河等内陆河流域实施合理调水,安排生态用水,恢复绿洲,防治沙漠化。二要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封山禁牧,封育轮牧,舍饲养畜,退耕还林,大面积实施封育?;?,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加快治理步伐。三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同时要积极利用国内外信贷资金,提高治理质量和标准,加快治理速度。四要注重效益,加强项目管理。治理水土流失要突出生态效益,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考虑群众的经济利益。同时,要加强项目的建设管理,因地制宜地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建立新的建设管理机制。
第四,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改革的力度,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政策上有突破,在体制和机制上有创新,调动全社会投入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要制定和落实“四荒”资源治理开发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四荒”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制治理的力度,并加强对治理开发的分类指导和监督管理,防止短期行为,依法?;す夯恼叩暮戏ㄈㄒ?。加快淤地坝等水保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进专业队治理和大户治理,树立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机制活、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的治理开发大户,实现以大带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五,依靠科技,加强管理,以信息化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现代化。在工程建设中,要建立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在项目评估、实用技术推广、检查验收等环节上把关。组织开展对当前生产实践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的攻关。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要推行水土保持科技承包责任制。加强水土保持技术培训和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对治理区群众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和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以信息化促进水土保持的现代化。
第六,搞好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水土保持对于治理江河,加快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宣传七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巨大作用。通过宣传,推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